“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欧万里车。”
位于成都东北部的青白江区
是成都国际铁路港承载地和成都国际班列始发地
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4月1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白江专场在成都举行。会上,区委书记王林围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亚蓉欧国际门户枢纽”主题作介绍,以“三大变化”解锁县域经济发展密码,展现新发展、新变化,详细阐释了“青白江如何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课题。
01/
位势能级跃升
从内陆腹地变身开放枢纽
“青白江已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从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城市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发布会上,王林用一组亮眼数据展示了青白江的开放成果: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金字招牌相继落地,对外贸易额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外贸进出口额2024年突破500亿元。
成都国际铁路港
这一转变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青白江对标落实省委“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持续推进“8大方向、20条国际干线”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构建形成“生产在市州、集散在成都”的发展格局。
成都国际铁路港,作为青白江开放发展的核心引擎,正上演着一场热火朝天的“物流交响曲”:每一小时,300单跨境电商交易在这里达成;每2小时,一趟班列驶出或到达港区;每一天,多达2000车次的集卡在集装箱中心站进进出出……今年4月是成都国际班列开行12年之期,12年的奔赴,累计开行3.2万列,联通境内外150个城市,掘开了一条物流滚滚的大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班列开行之初,青白江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甘当“旁观者”,不做货物的简单“中转站”,而是借力铁路物流枢纽的强磁场效应,聚集自贸区、综保区、经开区、国家物流枢纽等一大批国家级对外开放高能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陆港门户枢纽。
立体多元的开放体系,如同强劲的引擎,加速着“钢铁驼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步伐,12年间,这里由货物通道升级为发展通道、由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型,成都国际铁路港也实现从单一国内物流基地向多元国际门户枢纽的转变。
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
今年恰逢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挂牌8周年,该片区累计形成14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9项获得国家部委或省级层面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成果,为成都国际铁路港在国际贸易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新时代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贡献了“青白江智慧”。
02/
发展动能质变
“四大工程”赋能临港产业腾飞
在位势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基础上,青白江这座西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其发展动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青白江已从传统发展方式转换到‘枢纽·智造’双轮驱动的轨道上,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跃升,连续6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区,上榜四项‘全国百强区’榜单。”会上,王林发布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
青白江城区
成果的背后,是青白江推进“四大工程”的深刻产业变革,以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聚焦现代物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先进能源、航空航天五大主攻产业方向,推动千亿级临港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枢纽建设——立区“第一要务”:青白江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通过“通道促贸易、贸易聚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多元化”的外贸生态体系,加速打造“外向型”的临港产业集群,招引培育外贸企业66家。同时作为成都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重要组成部分,青白江冷链仓储规模目前约占成都市40%,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玉湖冷链
制造强区——产业“头号工程”:青白江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集聚区。全区现有重汽成商、天一华宇、鼎泰新材料等规上工业企业319家,2024年成功签约引进总投资496亿元的产业化项目88个,近两年市级重大项目招引数量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1,全区26个大类、81个中类、124个小类的工业发展格局持续巩固,“青白江造”享誉全球。
重汽成商生产线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第一动力”:青白江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了“文澜智谷”“340科创园”中试平台,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智汇陆港”人才集聚工程。2024年,蛋白质绿色高效智能合成技术、天然气管道掺氢等30余个项目在地中试熟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48户,持续展现全区多元“新质生产力”。
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
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青白江区致力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品质生活典范区,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常态开展“增值服务+超值服务”,入选全省首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区。在服务民生方面,深入实施“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区级民生服务促进中心,推出“小切口”民生微事88项,一揽子措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Q19公交车开进了枣子垭
“四大工程”有机统一,共同撑起青白江的产业脊梁。“我们相信,通过未来几年的接续奋斗,青白江的发展环境会更好、产业结构会更优、发展能级会更高、区域经济总量会更强、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王林表示。
03/
城市形象蜕变
从“产化肥、卖钢材”到“买全球、卖全球”
发布会召开的前3天(4月13日),一列满载聚酯切片、白卡纸、家电百货等“四川造”产品的国际货运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起航,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4月13日满载“四川造”产品的国际货运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起航,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这是成都开行的首趟图定中亚班列,预计10天左右抵达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至中亚的跨境物流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行。在“买全球、卖全球”背景下,青白江的城市形象从硬核单一向时尚多元转变,那个曾经“产化肥、卖钢材”的老工业基地,变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城市。
无人机配送
“买全球”——打造“全球好物集散地”,重构消费新场景。聚焦整车、冷链、特色消费品、矿产品、大宗商品,大力发展临港贸易。建成中欧汽车城,2024年宝马、奔驰、保时捷等热门车型实现进出口4.4万辆,货值近80亿;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投运玉湖冷链交易中心,挪威三文鱼、俄罗斯帝王蟹等全球生鲜高效直达;依托中老班列96小时进口新通道,实现东南亚榴莲、山竹等水果直通四川市场;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创新无人机保税配送,让进口红酒、奶粉“半小时达”,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
进口榴莲
“卖全球”——川货出川,赋能本土品牌全球化。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商用车、装备制造、智能电器、氢能五大临港制造产业,实施“贸产联动”,2024年举办出海资源对接、培训超50场,组织境外参展超20场,服务区内企业上千家。茶百道、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海外门店突破5000家。不仅如此,宜宾鳗鱼、夹江茶叶、安岳柠檬等“川”字号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远销海外,成都国际班列省内货源占比达75%,为四川本土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事实证明,青白江转型实践,本质上是县域经济在“双循环”格局下的战略突围,这座城市用“三个变化”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开放是最大变量,创新是最大增量,制度是最大恒量。当“钢铁驼队”与“新质生产力”在此交汇,其发展路径为西部内陆城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未来,我们将持续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枢纽引擎作用,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陆港门户枢纽,努力在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中走在前列。”王林表示,青白江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灿烂。
记者:罗冬梅、白桂斌
文编:丛茹
美编:汪艳梅、方雅雯
编委:赵望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转载来源公众号【成都青白江】